1989年,洪学智又来到平壤,肩上的星星还是三颗,金日成看着他愣了几秒,问道:“你怎么又当上将了?”
洪学智这位开国上将,真是个传奇角色!他是那群开国上将里,唯一两回拿到上将军衔的人。话说1950年,他被火速派往东北,担任志愿军的副司令和后勤头儿,这可真是不一般啊!
我不是在前面指挥打仗的,是在后面忙着补给的!
当年军队里后勤是个默默无闻的角色,既没战报、也没奖章,连镜头都不相信它,但彭德怀却特别提了这位,说他能把所有的东西管得服服帖帖。
他到了朝鲜后,第一件事不是搬砖盖房子,而是拿起笔来画铁轨路线。
那时候,中朝的运货路线就那么两条:一条是从安东到顺川,另一条是从安东到新义州。美军飞机飞得跟麻雀似的,每天炸个十次,搞得物资总是跑不掉!
洪学智把每一段铁路、每一座桥、每一个炸点,全画出来,他让部队分成三班倒,炸一座桥,八小时内必须修好
他下令物资全部夜间运输,白天伪装成民用车队或在山洞中隐蔽,在三个月内,完成了三条“钢铁运输线”,美军飞机炸不烂,运输没停过
志愿军每次打仗,全靠他在背后像个柱子一样顶着。
那时候美军的脑袋瓜子里糊涂了:“咋的,中共就这么神,十几万兵马怎么一下子就挤进战斗区了?”
“谁也不晓得,是洪学智把十万民工和几千公里的马车线路都搞了个大动静!”
在第五场战争开始之前,他亲自跑到前线瞧了瞧粮草状况,身旁的小弟一再劝他别去,他就回了一句:“我不去,那边的饭谁来管呀!”
战争结束后,朝鲜给他颁了俩枚奖章,一个是“头号国旗勋章”,另一个是“自由独立勋章”,这是朝鲜对外籍将军最高的褒奖哦!
1955年,中国国门一开,军衔制度新鲜出炉,洪学智直接荣耀上榜,成为开国的顶天立地的将军!
为啥你是个大将军?
他在后方开了个大火锅,但战斗从没暂停过!
1953年一停战,洪学智这人特能扛,继续负责志愿军回家的后勤复员。他可是组织了大伙搬伤员、收军械、重整部队,这每一桩事儿都得牵扯好几十万个人!
他就像个幽灵一样,不出声、不露面,默默干到底!
这事儿少有人提到过,几乎像乌鸦飞过一样悄无声息!
1954年,朝鲜请中国代表团来串门,洪学智也跟着混了个脸熟。金日成吃完饭后,豪气大发,说:“你可真是我们胜利的秘密武器啊!”
那时候他第一次跟金日成并肩坐着,穿了身中山装,也没挂勋章,这俩人算是头一回正儿八经见面。
军衔的戏精人生:从消失到复活的三十年。1965年,中国一波操作,军衔制直接被丢进了历史垃圾桶,所有将军的星星和标志统统都得飞走了。
洪学智脱下了那身军装,变成了地方的“大官”,去了吉林省掌管农机的工作。这可是个大转弯,不是降级,而是整个制度大改头换面了!
军队里不再分啥军衔了,所有的官儿统统叫“那个啥职务”。
这家伙以前负责管理成千上万人的军需大业,结果让他去弄农机生产,真是头回见,搞得他有点不知所措,但还是硬着头皮上了。
一堆人退了休或者换了行,他倒好,没走!居然回到总后勤部当顾问,忙活了好多年,老一套的物资调度队伍还专门找他请教方案呢。
1985年,部队开始减肥啦,他那一年像小鸟一样飞了十几个省,专门研究边境的粮草问题。
没人晓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将军,他自己也从来没这么说过,1988年,军衔制度重新规整,邓爷爷定了条规:“和平时代,军衔最高算上将。”
不搞元帅和大将,咱只设三种军官:高级将、普通将、和小年轻将!
那年授衔名单上,洪学智又抖了个跟头,成了总后勤部的老顾问,还当上了中央军委的委员,搞得一堆人摸不着头脑:这老哥离前线养老那么久,为啥又给他升上将呢?
这家伙从1950年蹲到1988年,一直没离开过军队,真是军营的老青蛙呀!
他以前在后勤、打仗、以及谋划大计这几个方面都有过真材实料的经历,想当上将可不是靠一堆功劳簿,而是看你站的位置和制度安排。
关于“头号将军”的事儿就是这么来的。
1988年,最开始有想法要把“一级上将”这个头衔再捞出来,好让大家分得清楚点。
洪学智和张震、杨白冰、迟浩田等人被提名,但最后“特级上将”这宝座没开张,只有“上将”正式发放。
他又一次扛上三颗星的肩章,头一次和第二次授衔中间差了整整33年,这在咱中国军史上可是一桩绝无仅有的怪事!
当时会议上有人开玩笑叫他“六颗星的将军”,他就回了一句:“这可是两锅饭煮出来的!”
这家伙搞的“六星”,就不是什么奖赏,而是岁月给他留的印子,虽然不那么搞笑,但真准!
在平壤的骚动中,金大爷心里糟心,小洪快手回应,1989年5月,中国一帮官员跑去朝鲜串门!
这次可不简单,是个大场面,领队是李先念,队伍里头还有不少中央的高层老爷们儿呢!
洪学智也挂了个名,他可是代表团里资历最老的军人,中央军委的委员,还是个上将!
这次行程像赶火车一样紧,金日成亲自迎接,大家都站着等候,中方一伙慢条斯理地走进来,金日成就瞅了三个人的肩章。
洪学智的肩章上亮闪闪三颗金星,让金日成看得都不自觉停下来多瞄了几眼。
那天晚上吃饭的时候,大家的气氛都轻松了,金日成端起酒杯说道:“今天碰到不少老熟人,有些人我记得特别清楚!”
他朝洪学智挪了挪身体:“洪大哥,咱们又碰头了,你依然是个大将军啊!”
那腔调可不是问啊,像是在开玩笑,中方的兄弟们得哈哈一乐,但金日成却愣着,压根儿没搞懂。
在北朝鲜,军衔就像是权力的标签,从大元帅到上校,每个等级都分得一清二楚,干得越多,官儿越大,自然军衔也飞起来。
金日成自个儿就是“共和国的老大”,他给自己定的军衔可是一点不含糊。
洪学智这位老兄,他心里门儿清,自打1950年往后,他就知道这位中国的后勤大咖是咋把几十万军队给撑着的,随后在志愿军复员、边防调动和总后勤部改革中也贡献了不少力气。
要是在北朝鲜,这种人肯定能当个“大头兵”!
他咋又问:“啥情况,又是上将啊?”
这句话不仅让人糊涂军衔是啥,更像是一头雾水,对这套规矩根本不熟悉!
洪学智连个长篇大论都懒得说,直接来一句:“咱们这儿就是有中国特色,三十年一个样!”
一句话,军衔一刀切,制度回到过去,身份依旧在这儿!
没怎么啰嗦“上将”这玩意儿是个啥,也没说为啥没有“元帅”,随口一说,背后可是一整套系统都得重整旗鼓!
洪学智不废话,酒照样敬、场子照样到、照片照样摆,那年平壤热得像火炉,他就是穿着薄薄的军装,外加一件白衬衫,肩章始终挂在那儿。
六星将军:这事儿就像历史和政治的双重彩蛋。自从1988年他又被加了个衔,"六星上将"这词儿在军队里就传开了,这不是官方说的,而是咱们内部对洪学智那奇葩经历的总结。
两次上将,不是加学分,而是标注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印记!
第一次,得是在1955年,就是打完仗后头那会儿。
第二回,八十八年,是安稳的年代。
一个帽子,两个规矩,几个国度各不同。
有人问他:“喂,您这算是老兵上阵吗?”
他回了句:“我从来没被撵走过!”
老兄,从1950年插上朝鲜的阵线,一直到1989年出来晃悠,他那岗位就跟粘胶一样从来没掉过链子,虽然军衔换来换去,干的活儿却是一样的,始终在保驾护航、协调整治、调皮捣蛋和改头换面中奋勇向前!
“六星上将”这事儿其实就是外面的人没搞懂军衔变动,随便给人家起的个称号。
这简直是个奇葩:怎么会有人能两次捞到同样的军牌呢?
这番乱七八糟的情况,恰恰就反映了金日成在平壤的心态。朝鲜的军衔就像金氏家族搭建的权力楼阁,升一级就是拿到政治通行证!
1988年,中国重新整顿军衔时,明确说了:“别再把军衔和权力扯在一起!”老大哥不再是元帅,还得让大将们歇歇,只留下三级军衔,目的是为了让事情稳稳当当、标准化,不搞花里胡哨的。
洪学智明白这事,他可没在意啥头衔、奖牌或者纪念品。
这家伙从来没敢自称是“六星上头”的大人物。
有次开会,有人叫他“老大”,他赶紧摇手,耽搁了几秒钟,冒出一句:“别这么说,官儿比军衔重要!”
"这就是他那一套常规回复!"
自从1989年以后,洪学智差不多就消失在大众视野里。他的身体情况不咋样,可脑子却相当灵光。军队改革会议和后勤小组的文件上常有他的名字,他心里就一盘棋:系统得整得稳稳当当!
“六星上将”的称号在军队和研究所里传得沸沸扬扬,成了个热门话题,但在洪学智的家里,就像个小秘密,他家从来没摆过勋章或照片,更不让家人提军衔。
九十年代刚开头的时候,有个人提议给他写本真实的传记,他楞是摆手拒了。
原因就是:“我不是个打仗的主,没法写我!”
这话说得乱七八糟,一般人听得一头雾水,可那些在战场拼命的军人一听就会,毕竟是为那些真正在火线上打拼的将领们说的。
他心里明白自己干了啥,也清楚没干啥,这就是他的自制力,真真正正的军人,不留任何蛛丝马迹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- 上一篇:河源东源南园古村举办第三届文化艺术节 推动古村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
- 下一篇:没有了